《四川师大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伟大旗帜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要: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伟大旗帜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召开庆祝改革开放 40周年理论研讨会 编者按 12月 18日, 学校召开庆祝改革开放 40周年理论研讨会。 会议指出,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 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 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 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历史意义、 伟大成就、 宝贵经验的重要论述, 体悟改革开放的不平凡历程, 坚定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决心, 增强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责任感使命感。 研讨会上, 与会领导和专家从不用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报对他们的发言进行摘登。

改革开放的四个特征

摘要:改革开放的四个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全面回顾了改革开放 40年的光辉历程, 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作出了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 扩大对外开放的一系列战略部署。 通过深入学习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探索和重大突破, 可以充分体会到改革开放有四个特征。一是党的领导与人民首创相结合。 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主体, 人民群众的实践和创造离不开党的领导。 我国改革发端于农村, 八十年代后在城市中展开, 改革的推进总是伴随着人民群众的探索。 四川是中国改革的发源地, 有三个第一: 一是 1979年, 广汉向阳乡在全国率先摘掉人民公社的牌子, 挂上乡政府的牌子。 二是 1979年 6月 25日, 四川宁江机床厂在人民日报打广告,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有国有企业打广告, 也是人民日报第一次刊登广告。三是 1979 年 8 月开始, 四川 “老五家” 国有企业开始改革, 这是全国最早的国企改革。 上述三个第一都是人民群众的创造。我们党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趋势, 加强对改革事业的领导,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 把农村改革推向全国;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扩权、 让利、 试点, 把城市改革推向全国, 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首创相结合的特点。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在创新实践中发展理论, 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为解决国有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问题, 通过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所有权和经营权 “两权分离” 的理论, 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 并逐步走向股份制改革, 直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这是一次理论创新推动的实践创新。 1988 年, 温州市私营企业 GDP 的比重超过了 50%, 面对私营经济蓬勃发展等新课题, 我们党以实践创新推进理论创新,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成果: 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理论, 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这几大理论, 解决了思想上的束缚和理论上的障碍, 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三是政府与市场相结合。 改革开放 40年来, 我国走出了一条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相结合的道路, 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革。 改革开放 40年争论最大的问题就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西方经济学理论提出政府是守夜人, 市场是双无形的手, 市场能自动调节经济发展, 政府不要干预。 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证明这样的观点并不正确, 发展中国家尤其需要政府发挥作用。 我国由不承认市场, 到提出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调节为辅, 再到提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强调两者都不能偏废。 政府与市场作用的有机结合, 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关键, 是推动各领域改革向纵深迈进的关键。四是改革与开放相结合。 改革与开放同为推动力。 一方面需要通过深化改革、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为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制度支撑; 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扩大开放、 优化配置全球资源, 为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发展开辟广阔空间。 改革与开放也互为促进。 通过开放倒逼改革, 能充分释放发展活力。 我国通过加入 WTO 倒逼国内各个领域的全面改革, 经济建设获得了巨大发展, 也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新形势下改革与开放的意义更加凸显。 我们相信, 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开放,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摘要: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2018年 3月 21日,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公布实施了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机构改革方案。 这次机构改革涉及各级党委、 人大、 政协、 政府、 监察委、 司法机关、 军队、 群团组织和企事业等, 可以说所有拥有公权力的机关和组织都纳入本次改革的范畴, 是一场系统的组织机构改革。 全面把握这次改革的特点, 应准确认识这次改革的本质、 指导思想、 基本要求、 建设目标和遵循原则。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本质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 当前, 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 调整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 是为了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 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的要求,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坚持正确改革方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 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 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改革机构设置, 优化职能配置, 深化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提高效率效能,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要求是: 科学设置机构、 合理配置职能、 统筹使用编制、 完善体制机制;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更好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 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全面进步、 人民共同富裕。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目标是构建系统完备、 科学规范、 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 形成总揽全局、 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体系, 职责明确、 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 中国特色、 世界一流的武装力量体系, 联系广泛、 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 推动人大、 政府、 政协、 监察机关、 审判机关、 检察机关、 人民团体、 企事业单位、 社会组织等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协调行动、 增强合力, 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应遵循的原则是: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面领导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完善为民谋利、 为民办事、 为民解忧、 保障人民权益、 倾听人民心声、 接受人民监督的体制机制,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坚持优化协同高效。 优化就是要科学合理、 权责一致, 协同就是要有统有分、 有主有次, 高效就是要履职到位、 流程通畅。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必须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 相促进。总之, 这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在中国进入新时代, 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大背景下,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机构改革。(作者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党的理论创新的鲜明特点

摘要:党的理论创新的鲜明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具有三个鲜明特点。  一、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推进理论创新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这“三大飞跃”的伟大历程,就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全部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既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又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崭新的时代内涵,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提供了行动指南,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 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 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二、 牢牢把握发展主题推进理论创新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 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永恒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 以此为标志,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和国家全部理论和实践一以贯之的主题, 成为我们党的理论、 路线、 方针、 政策的独特标识, 成为激励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一面旗帜。今天, 中华民族进入了伟大复兴的新时代, 发展的主题发生了时代性转换, 从“站起来” “富起来” 转换为 “强起来” 。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以高度的理论自信和行动自觉, 创造性地提出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等一系列极富创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明确了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三、 深刻回答时代之问推进理论创新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 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鲜明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指出: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 解放思想永无止境, 我们党 “及时回答时代之问、 人民之问,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坚持问题导向、 强化问题意识, 不断探索和回答时代之问, 立足改革开放的不同时代背景系统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 总任务、 总体布局、 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 发展方式、 发展动力、 战略步骤、 外部条件、 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不断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识,形成了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的创新成果——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者系校党委宣传部部长、 研究员)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就与展望

摘要: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就与展望 改革开放 40 年是中国社会迅速发展的 40 年, 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取得巨大成就的 40 年, 高等教育的发展使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跨越。 1978 年, 我国的人口为 9.63 亿人, 比同期的印度多了2.97 亿人, 是个名副其实的人口大国。 当时人口虽多, 但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例并不高, 我国高考录取率仅为 6.6%左右, 1982 年,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例仅为 0.68%,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 我国推行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 取得了巨大成就。 2015 年, 我国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例已增长到 13.34%; 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持续增加, 1982 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 5.73年, 相当于小学文化水平, 2015年已达到 10.23年, 相当于高中文化水平; 就业人口中的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比例迅速增长, 2016 年,北京市这个比例已达到 49.75%居全国之首, 上海市次之, 为 37.66%, 这表明经济越发达的省市就业人口中高等学历比例越高, 社会经济的发展靠的是高素质劳动力, 高等教育成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78年的1.55%增长到 2002年的 15%, 按照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 (Martin Trow) 的观点,我们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2016 年我国这一比例已上升到42.7%, 预计 2020年将达到 50%, 高等教育向普及化迅速发展。 我国比美国、 英国、 日本等发达国家用了更少的时间, 实现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和普及化的跨越式发展。十九大报告规划了中国未来发展的蓝图, 是一个新起点, 和中国社会发展同步, 我国高等教育也制定了未来的发展宏图。 在 2016—2017 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 中国大陆已有 3所大学综合实力排名进入全球50强, 到 2020 年, 中国进入小康社会之时, 我国若干大学将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2030 年, 我国若干大学将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2035 年, 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时, 我国至少有 5 所高校进入世界高校 20 强;2050 年,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之时, 我国将整体成为高等教育强国。 目前, 我国接受高等教育人数越来越多, 大众化程度和教育公平得到有效改善, 已成为在学规模最大的国家, 跻身高等教育大国行列。 未来我们要坚定 “四个自信” , 探索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努力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 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再跨越。(作者系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国企改革成绩显著

摘要:国企改革成绩显著 中国改革开放 40 年来, 通过国有资产投资体制和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 作为改革重点的国企改革取得了重大成绩, 国企规模显著增加, 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国有经济布局持续优化, 国企经营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出现了一批世界有影响力的中国国有企业, 并不断走出国门服务世界。 国有企业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 “一带一路”建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主力作用。一是体制方面, 40 年来, 通过国有资产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放权让利、 抓大放小、 政企分开, 到设立国资委代表国家行驶国有股东权利, 再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改革授权经营体系及建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进一步完善了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国有资产监督机构职能转变, 使国企真正成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市场主体, 并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保障国计民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是机制方面, 40 年来, 通过不断健全国企内部治理体系, 建立了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 深化了企业内部财产制度、 人事制度、经营制度等制度改革, 完善了管理人员选用和退出机制, 落实了市场化用工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了工资与效益联动机制, 进一步深化了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三是新时代国企改革的重点领域,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 国企改革将主动适应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需要, 在体制机制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 加快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深化以“管资本” 为主的国有管理体制; 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减少过多不当的行政干预; 进一步准确定位国有企业的市场地位, 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完善国企员工激励机制, 不断激发国企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健全, 作为市场经济主体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对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作者系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 教授)

中国法治建设之路

摘要:中国法治建设之路 现代意义上, 法治是规则之治, 法治是人民之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规则之治、 人民之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的基本要求, 提出了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的十六字方针, 开启了 40年中国法治建设之路。40 年中国法治建设之路经历了三大历史阶段。 法制重建期 (1978—1997) 。 这一时期我国确立了一大批法律, 制定了 “八二宪法” ,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1979年7 月 1 日, 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一天内通过 《刑法》 《刑事诉讼法》 等 7 部法律。 随后, 我国陆续制定了一大批重要法律。 1982 年, 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全面修订了 《宪法》 , 这部宪法及其修正案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石 。 依 法 治 国 阶 段(1997—2012)。 这 一 时 期“依法治国” 成为治国理政基本方略, 党不断探索依法治国的理念, 建成了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党的十五大提出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随后,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其纳入宪法。 党的十六大首次正式提出 “依法执政” 的理念, 这是党的思想理论和执政理念的一次重大飞跃。 经过多年建设, 2011 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宣布: 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 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 (2012 至今) 。这一时期, 中国法治建设跨入新时代, 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新十六字方针。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要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其要义是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不仅包括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也包括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严密的法律监督体系、 有力的法律保障体系, 还包括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40年中国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德法共治、 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相结合。 既要共享、 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成果, 又要始终坚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作者系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对外开放深刻地改变了中国

摘要:对外开放深刻地改变了中国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也是决定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40年来我国从 “引进来” 到 “走出去” , 从加入世贸组织到共建 “一带一路” , 成功地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 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的必由之路, 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 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 40年来我国形成了扩大开放与深化改革相互促进的格局, 以扩大开放倒逼改革, 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第一大工业国、 第一大货物贸易国、 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 30%。 中国的经济结构对世界贸易增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国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 从稳步推进——引入外资, 标志着我国由封闭转向主动单向开放; 到全面融入——加入 WTO, 标志我国开启全面开放进程。 实践表明, “入世” 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远大于挑战。 加入 WTO 与国际接轨使我国以积极姿态迎接并逐步适应全球化, 我国开放已经进入不可逆阶段。 而 “一带一路” 倡议则标志着中国开始主动引领, 逐渐成为推进经济全球化的新主角。在经济全球化与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历史交汇的大背景下, 推进以自由贸易为主线的开放转型, 不仅为经济转型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强大动力, 而且将给全球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带来重要影响, 使我国由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转变为主要引领者, 为全球治理变革贡献中国方案。中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得益于开放, 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 这是基于发展需要做出的战略抉择, 同时也是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 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 只会越开越大” 。 在新的历史起点, 我们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向全球扩大市场开放, 在更大范围、 更宽领域、 更深层次上发展开放型经济, 实现从加快自身开放到推动全球共同开放转变。 对外开放必将伴随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始终, 民族复兴之路、 中国梦实现之路必然是开放之路。(作者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四川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0516次访问,全刊已有5553436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