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大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新形势下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期次:第621期   作者:董朝霞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为此,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基层教学第一线的任课教师正致力于把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有机结合,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进行奋力探索。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纲领性文件。2017年被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基于此,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致力于提升思政课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对如何提高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进行深度思考显得颇具现实性和紧迫性。
  一、任课教师保持苦炼内功以科研支撑教学的常态,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基本前提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主体角色的任课教师,一定不能忽视或模糊社会主义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正如《意见》指出的,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打铁尚需自身硬”。马克思主义与身俱来的价值性和科学性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始终要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意识形态性、政治性、党性和学理性,力求在教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做到“有棱有角”,既要讲政治性和原则性,又要有深度的理论诠释能力和学理说服力。只有如此,才能在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政治正确航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应有的理论魅力,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在日常师生相处的教学活动中以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崇高的价值引领和思想教育。为此,任课教师必须久久为功,花大力气、长时期地深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和学理研究实践。须知,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是需要学科建设及其成果为理论支撑和知识储备的。
  思想理论教育目标、性质和基本内容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首先具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思想理论自信和理论教育素养。因此,教师们务必通过长时期的学习和钻研,让自己在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社会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同时,拥有丰富的、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历史与现实的相关知识。无论承担哪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老师,都应该具备以下知识储备和一定的理论诠释能力。比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追求真理的奋斗历程及其奋斗过程中彰显的崇高精神品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人民性及其科学性、马克思主义跌宕曲折历程及其为什么长盛不衰、马克思主义何以能够促进大学生个体健康和思维完善、马克思主义如何渗透于当下我们的社会实践和生产生活、马克思主义何以抵御错误思潮捍卫正义和真理、当今中国与世界相关问题的国际比较、中国近现代与当代(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及历史规律、中华传统文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理论、道路、制度、文化自信)等等问题。只有任课教师首先对这些问题有相当的理论研究,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树立起教学自信、思想自信和育人自信,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和模范践行者。
  简言之,没有离开科研能搞好的教学!教师日常的科研工作就是深度有效的“备课”!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检验科研,应该成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行动格言和工作理念。
  二、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在快乐参与中感受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此,在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主渠道中,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老师就是真理的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学观,“以学生为本”,改变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师“满堂灌”,在发挥教师主导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即指在教学双边活动中,把富有时代感和社会关注度的问题意识渗透于教学素材、教学理论、教学案例和教学方法中,教师发挥引导、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思考、参与的积极性、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通过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方法诸环节之间的联结,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活动参与中有获得感和存在感,尤其是感受到自己的尊严,感受到自身思想觉悟和人格的洗礼与升华。
  现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务必在吸收传统教学方式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还基于当今教育教学面临的诸如新一代信息技术、建构主义和宏观社会教育系统理论、国际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三股力量为信息化环境中的教育教学改革带来的技术环境、变革理念和开放资源。课堂教育和老师已经不是知识信息的唯一来源,教师的知识权威性已经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因此,提高现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理性选择,就是充分利用当下“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技术,比如,通过/基于社会性网络的教育(SNSinEducation)、教育APP(EducationalAPP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慕课,MOOCs)、颠倒教室(FlippedClassroom)、专门性培训(Specializedtraining)、移动学习(MobileLearning)、微课(Micro-CourseOnlineVideo)等新手段采用新的技能、新方法、新手段和新载体。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而是有滋有味的快乐参与。比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充分的课前准备基础上,带着问题进课堂,在教师对课堂的主导和组织引导下,让学生在充分的思考、研究和参与中,将问题解决于课堂内,而非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讲授新课后,学生在课后去巩固强化和解决新知识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并不是教师机械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师生互动关系和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汲取和消化运用。
  现代教学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原本受诸多信息包围的新生代“95后”及更加复杂多元的社会资源环境。教师务必以“教”为中心的课堂向以“学”为中心的学堂转化,采用多元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手段,更多地凸显自己作为教学组织者,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为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性服务,而教师应该做的是针对学生问题给予设疑、启发、点拨、解惑和矫正。唯有此,才能培养出具有民主参与意识、合作互助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等品格的新型人才。当然,关于师生情感、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方式等等,都关系到大学生如何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知识信息和价值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实际效果,因此,提高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问题,还有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待深入研究。我们需要着眼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向教学科研工作的“深”“细”“小”“全”“好”“实”处着力。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打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筑梦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需要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把毕生的精力和满腔的激情献给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事业中去。
  (作者系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四川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7550次访问,全刊已有5553710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