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大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人民日报》 理论版刊发校长汪明义署名文章——
走好科技强军、 文化强军之路

服务军民融合发展是大学的职责使命

   期次:第623期   作者:汪明义   

  习近平同志指出,“安享和平是人民之福,保卫和平是人民军队之责。天下并不太平,和平需要保卫。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和平时期需要备战,而国际军事力量竞争归根结底是国家整体实力的比拼,其中一个重要的深层次因素是大学所表征的文化科技水平和民族文教素养。今天的中国大学,应坚守服务国家战略的文化使命,主动服务军民融合发展,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服务国家战略是现代大学的文化使命。现代大学直接参与了现代民族国家发展,是现代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服务国家战略,是现代大学在诞生之初就自觉肩负的文化使命。被称为现代大学之母的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诞生于普法战争的炮火中,后来成为其首任校长的著名哲学家费希特当年站在城市广场上向市民呼吁,必须重建普鲁士国家的教育和大学,唤醒和重铸德意志的民族精神,才能挽救民族和国家于危亡之中。就中国来说,以北大、南开、清华等为代表的中国现代大学同样诞生于中华民族多灾多难之秋,为挽救民族危亡作出了卓越贡献。
  例如,北京大学努力把民主和科学的精神植入中华文化,积极推进文化救国。1920年,在这里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摇篮之一。当代,人们越发认识到大学与国家发展的紧密关联。正是由于大学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撑,国家发展才会生生不息。当前,推动军民融合发展,事关国家改革发展利益和国家安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因而,服务军民融合发展就成为大学重要的职责使命。
  大学服务军民融合发展具有深厚基础。文化技术是一个国家凝聚力、生命力所在,也是一支军队能打胜仗的重要保障。文化技术对国家和军队的重要价值是大学发展和军队建设相融合的基础。毛泽东同志指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大学积极服务全民抗战大局,高扬文化抗战旗帜,坚守文化堡垒,不断向战场输送人才和技术。大学维持中国文化自信于不倒,军队在战场上的胜利则使这一文化自信成为现实的精神因素。大学还着眼于未来,为战争胜利后的新中国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级文化技术人才,其中就包括为“两弹一星”作出卓越贡献的功勋级科学家。“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发,不仅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军事力量,而且有力捍卫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基石。百年耻辱一朝雪,背后的推动力量之一正是大学和科研院所与军事领域的融合发展。
  实施文化国防教育,积极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新形势下,大学应跟上时代节拍、担负职责使命,主动服务军民融合发展。首先,树立文化国防的大教育观,大力普及和广泛传播大学与国防相互需要的国防教育理念,倡导建立国防社团,促进高等教育体系与国防体系互动融合。积极普及文化安全意识,为军民融合发展厚植文化土壤。其次,积极探索军民融合的新形式新途径。例如,努力把服务地方发展的技术研发转变为服务军地两用的技术革新,让先进技术既发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又起到强化军事力量的作用。第三,与军事单位共同建立实用人才培养、信息技术研发、组织管理创新、军地技术转化等各个层面的协同创新平台,助力军事领域的现代化、信息化,推动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统筹协调发展,走好科技强军、文化强军之路。
  (来源:《人民日报》 2017年 9月 20日 7版)

四川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7684次访问,全刊已有5553310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