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大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光明日报:四川师范大学对口扶贫扶智也扶志

   期次:第646期      

近日, 四川师范大学到对口帮扶的甘孜州理塘县甲洼镇江达村和卡娘村收购土豆 45吨, “以购代捐” 一举解决了当地的土豆销售难题, 帮助村民实现了增收。 很快, 这些土豆亮相四川师范大学学生食堂, 引发了全校师生 “吃土豆扶贫” 的热潮。

“本村盛产土豆, 以前销路不好的时候, 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们成堆烂在地里。 四川师范大学 ‘以购代捐’ 收购我们的土豆, 简直就是天旱时的及时雨! ” 卡娘村党支部书记泽旺说。

近年来, 四川师范大学承担了甘孜州理塘县、 凉山州普格县等多个贫困县的对口帮扶工作, 给大山里的贫困群众送去了脱贫致富的及时雨。

教育扶贫,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今年国庆节, 理塘县城关第四完全小学举行了多年来的第一次合唱比赛。 孩子们齐声高歌 《歌唱祖国》 《南泥湾》 等歌曲, 度过了一个十分快乐而有意义的节日。

“三到六年级共 20 个班, 组成 20 支合唱队, 全部参加了合唱比赛。 ” 在理塘四完小顶岗实习的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2015 级学生邓兰说, “看到孩子们唱得那么开心, 自己付出再多的辛苦也值了。 ”

在邓兰之前, 理塘四完小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 设施齐全的音乐教室发挥不了作用。今年 9 月, 邓兰到校后, 不仅开设起音乐课,还在学校支持下组织了这次大规模的合唱比赛, 激发起孩子们学习音乐的热情。 邓兰还给学校教师培训音乐知识, 希望结束实习后, 音乐课能够继续正常开设。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丁任重说, 在对口帮扶中, 四川师范大学着重发挥自身优势,连续派出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开展顶岗实习支教, 助力缓解师资紧张局面, 提升教育质量,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并逐渐形成长效援助机制。 2016 年以来, 四川师范大学平均每年组织 200 名左右学生分赴理塘县、 普格县等多地的贫困乡村学校开展顶岗实习支教。 理塘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支教团不仅承担重要教学任务, 缓解了师资匮乏难题,还带去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给当地教师以启发, 有力支持了当地基础教育的发展。

既扶智也扶志, 提升自我发展的决心和能力

6月 13日, 四川新农村建设学院 (理塘) 在理塘县委党校揭牌成立。 当天, 来自四川师范大学的专家为理塘管理干部分类开展了第三方扶贫评估的经验、 新时代农村电子商务模式、 基层人民政府的依法行政等专题培训讲座。 理塘县委书记格勒多吉说, 四川新农村建设学院 (理塘) 对干部群众的培训, 将对理塘县的脱贫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四川新农村建设学院是由四川师范大学牵头, 联合省内其他几所高校, 与地方政府联合共建的教育机构。 目前, 该学院已在南充市仪陇县、 绵阳市北川县、 广元市苍溪县、 达州市达川区、 凉山州普格县、 甘孜州理塘县分别挂牌。 学院对农民、 乡村干部、 乡村青年、 乡村中小学校长等分门别类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助力精准脱贫。

“下一步我们将组织编写乡村本土人才培训系列教材, 聘请专家授课。 ” 四川新农村建设学院发起人、 四川师范大学校长汪明义说, 四川师范大学聚焦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培育, 既扶智也扶志, 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决心、 坚定致富信心、 增强致富技能。

产业扶持, 提振脱贫干劲和信心

7 月 20 日, 江达村全村村民齐聚党群活动中心, 举行四川师范大学援建江达村蔬菜大棚首次集体经济分红仪式。 全村 65 户以按户和按人分配相结合的方案, 分享了蔬菜大棚本年的收益 86400 元。 村民扎西泽仁拿到分红资金后高兴地说: “感谢四川师范大学对我们的帮扶。 ”

此前, 四川师范大学挂职甲洼镇党委副书记的詹斌深入调研了解到, 江达村海拔相对较低, 适合发展农耕产业。 根据调研结果, 四川师范大学与当地充分沟通协调, 采取 “以购代建”的方式, 在甲洼镇玛吉阿米花园农庄购建蔬菜大棚作为江达村的集体经济, 帮助该村实现了可持续收益。

目前, 在卡娘村, 四川师范大学连心有机农场合作社也已经建成, 全村 588名农牧民人均每年增收约 300元, 此外还有土地流转和务工收入; 在凉山普格县夹铁乡, 占地 12亩的有机农业蔬菜大棚正在谋划建设, 建成后将极大改善当地村民的生活状况。

四川师范大学既利用学校优质资源, 也挖掘各县优质特色资源, 用先进的现代科技手段, 发挥传统资源最大效益, 有力促进了对口县的脱贫攻坚。 丁任重表示, 四川师范大学将切实做好各项脱贫攻坚工作, 为全省脱贫攻坚、 到 2020 年四川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师大人的智慧和力量。

(来源:2018年 11月 24日 《光明日报》记者 周洪双)

四川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9347次访问,全刊已有5553167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