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大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瀛湖之滨的守候

——家乡巨变散记
   期次:第662期   作者:张赟   

巍巍五台山下, 滔滔瀛湖之滨, 座落着一个依山傍水、 风景优美、 气候宜人的地方, 这就是生我养我的美丽的家乡五台县——山西的小江南。 家乡以五台山得名,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 文殊菩萨象征着大智慧, 因此五台县又有着 “智慧之县” 的美称, 古往今来出了不少名人雅士。

我出身于教育家庭, 儿时就从外公那里知道,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 外公常说, 身为师者, 肩负着启迪智慧、 培育新人、 探求真知、 传承文明、 引领社会的神圣使命, 能够为教育事业奋斗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

外公是五十年代的师范生, 是村里同龄人中为数不多的文化人。 毕业后就在家乡最深的村沟里教书。 当时条件十分艰苦: 教室没有桌椅, 娃娃们夏天席地而坐, 冬天上炕取暖; 黑板是墙上抹着锅底黑; 晚上批改作业用的 “洋油” 要从三十里外的供销社买; 生活用水每天雷打不动去瀛湖挑, 瀛湖就这样如 “母亲” 般深情哺育着五台县的父老乡亲们。 那个年代, 全校只有十几个娃, 身兼校长、 教务处主任、 任课教师等 “职务” 于一身的外公, 走家串户动员读书是常态。 记忆中, 外公是个大忙人。 工作之余, 常为乡邻代笔书信, 村沟人家的婚丧嫁娶, 总少不了外公的身影; 每逢腊月, 更是承包了村上家家户户的春联。 大家也就有了这样的口头禅: 小年到了蒸桃馍, 老刘的砚台开始磨。

循着外公的足迹, 母亲也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 “当当当……” 每天早上, 清脆的铜铃声都会准时响彻这个不大的村儿, 那是母亲在叫村里的娃娃们起床上学呢。 麻利的卷起铺盖往墙根一堆, 几根长凳子往炕上一摆, 便成了娃娃们上课的桌和椅。 靠在墙上的黑板刷上了黑油漆, 批改作业有了电灯, 村里安上了水龙头。 乡亲们感叹这水龙头可真是个神奇的东西, 一拧开就有源源不断的水流出来。 渐渐地, 人们也就不再去瀛湖挑水了。 “四年级同学请预习第一节内容, 三年级同学请打开课本第一页……” , 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日渐增多, 复式班教学也应运而生。 因为爱上学的娃越来越多,母亲一边上着课一边欣喜着, 看着这些稚嫩求知的眼神, 母亲仿佛看到了一群精神焕发的年轻人正撸起袖子, 为建设家乡挥洒汗水。

到我读小学时, 教室里用上了火炉(我们叫 “洋炉子” ) , 火炉安装在教室靠前的位置, 像我这种坐在后排的大个子,依然要靠母亲缝制的厚棉袄厚棉裤才能挨过零下二十几度的冬天。 不过, 天越冷, 瀛湖结的冰就越厚, 一想到放学能和胡同里的小伙伴们去瀛湖滑冰车, 就觉得天气还是冷点儿好。 那时候的瀛湖, 是孩子们的天然游乐场, 承载着无数人的美好童年。 这样的无忧无虑持续到我十四岁, 母亲把我送到了大城市读书。 不知是从啥时候开始, 年轻教师和适龄学生陆续离开村里、 乡里、 县城里, 蜂拥来到大城市……我自然也成了这外出求学大军中的一员, 每个月末休假乘坐长途大巴往返学校和家。 这样几年下来, 渐渐记不清瀛湖的嬉戏打闹, 却清楚地记得路上哪里有个隧道、 哪里有个弯、 哪里有个加油站、 哪里有个坑……车里的我望着窗外的景象, 时时泛起一些小思绪: 不理解为什么父母节衣缩食也要把自己送到外地读书; 更不理解为什么老师要跟着大城市走, 学生跟着老师走, 这好山好水都留不住大家。

2008 年高考结束, 从小耳濡目染,我毫无悬念地选择了师范大学, 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天府之国。 每年寒暑假的 27小时火车之旅便成了我的必修课。 一路昏昏沉沉, 睡了醒醒了睡, 不过最兴奋的还是途中停站, 可以下车转悠几分钟, 而且月台上总会有些老乡抱着小纸箱来贩卖瓜子、 花生和各种碎嘴零食, 也算是给乏味的长途旅行增添了些许味道。

几年一晃而过, 研究生毕业的我同样也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 又逢暑假归故里, 这次坐上了成都直达太原的动车,行程缩短至 7小时, 一路风驰电掣, 真正体会到了 “中国速度” , 好不痛快! 下了动车, 父亲早已在站口守候, 开着刚买的私家车来接我。 终于不用去挤大巴了! 一进县城, “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赫然映入眼帘。 父亲说: “现在出门买东西都不用带现金, 二维码一扫就把账结了,你妈还学会了网购, 三五天的功夫东西就能寄到家门口。 ” 回想爸爸小时候, 买布要用布票, 买饼子要去供销社排队, 现在网上购物、 在线支付、 快递到家一条龙服务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实惠和便捷。“最近风景区的老王在政府的扶持下办起了农家乐, 旅游休闲产业也越来越红火, 以前大伙儿觉得去外面的大城市才能挣得到钱, 才能供得起孩子上学, 现在不用出远门钱包就能鼓起来! ” 父亲一路上讲得眉飞色舞, 激动得像个孩子。

记忆中的家乡, 是一个国家贫困县,人们生活水平落后, 发达城市的时髦与先进, 用乡亲们的话来讲是: “脚后跟离心脏——远着呢” 。 也许是印象太深刻,潜移默化觉得一切都不会变, 可车窗外的变化着实令人惊叹: 路上的私家车越来越多, 房子也越盖越高, 道路也从两车道变成了六车道, 还安装了交通信号灯。

特别是瀛湖畔的新式建筑群, 有大城市气派。 我也跟父亲一样, 兴奋起来。

“如今老百姓的幸福感是实打实的。你瞧, 那是新修建的移民安置新村高楼,土地置换政策让村沟里的乡亲们住上了集体供暖的现代化电梯小区; 旁边是配套的幼儿园、 小学、 中学, 这几年县里特别重视教育问题, 优惠的就业创业政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和流失的老师们回到家乡, 解决了教育高技能人才十分稀缺的窘境, 娃娃们不用去城里就可以受到好的教育; 那边是瀛湖新修建的凉亭、 观景台和步行栈道, 就连外地游客也要来这滨水绿柳下打卡留念, 现在的瀛湖可是咱五台县的网红地标呢……”忙着开车的父亲一路喋喋不休, 想要跟我这个外出求学工作的年轻人 “炫耀” 家乡的巨大变化。 要不是行程有终点, 那这话是三天三夜都讲不完。 是啊, 儿时的印象中, 瀛湖只是些略为简陋的大石块堆砌而成的大坝呢!

一进家门, 我也迫不及待地和外公分享这一路的见闻。 有着 70多年党龄的外公听着我滔滔不绝, 激动万分: “我是生在旧社会, 长在红旗下, 17 岁加入共产党, 就坚信党一定能够推翻万恶的旧社会, 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 七十年来,我们家和所有普通人家一样, 经历了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改革开放。 现在大伙儿想的不再是温饱问题, 而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时代在不断变化, 但始终不变的是祖国的牵挂和嘱托。 我看见习总书记在电视上说, 扶贫必扶智、 阻止贫困代际传递。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 才能给乡亲们 ‘拔穷根’ ,实现共同富裕! 总书记说得对啊, 所以咱老百姓也绝不能掉链子, 现在大城市的单位都流行人才引进, 那咱就从娃娃抓起, 教育搞得好, 才能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人才。 我们这一家子都是教育工作者, 培育下一代的神圣使命不能忘。 你虽远在四川, 但不论何地, 只要是祖国需要的地方, 都要坚守孺子牛精神, 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年近九旬的外公眼神格外坚定, 说话铿锵有力, 精气神十足, 背竟一点儿也不驼了。

傍晚时分, 瀛湖畔熙来攘往, 人们依然喜欢就着夕阳余晖、 徐徐微风来这儿散步消食, 瀛湖又回到了当年的热闹和生气。 风儿吹过, 瀛湖水面泛起阵阵涟漪, 仿佛欣慰地笑了, 几十年的守候, 终于等回了在外打拼的乡亲们, 等回了外出读书的娃, 终于又看到了这些朝气蓬勃、 干劲十足的面孔。

看到家里的变化, 再看到家乡的变化, 我禁不住感慨: 因为新中国, 人们打倒列强翻身做主人; 因为改革开放, 人们奋发图强建设四个现代化; 因为党的十九大, 人们不忘初心共圆中国梦。 农民富、 产业兴、 农村有人气, 这大概就是新时代乡村振兴岁月静好的样子吧……

(作者系后勤服务管理中心员工)

四川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35261次访问,全刊已有5553699次访问